世界城市日丨《上海手册》的中国案例(二)上海:回归的江河——让城市充满温情
时间: 2024-12-14 08:05:00 | 作者: 水泥彩瓦系列
产品介绍
-
世界城市日丨《上海手册》的中国案例(二)上海:回归的江河——让城市充满温情
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发表的《上海宣言》中,除了倡议设立“世界城市日”,还建议“将上海世博会展览展示、论坛和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思想成果总结编撰成《上海手册》,并在全世界内进行推广”。自2011年开始,《上海手册》将国际领先的理念与具体城市案例相结合,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提供了解决现有城市问题的鲜活案例。
(以下原文引用《上海手册(2020年度报告)》相关章节,数据截至2020年下半年)
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河流,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成浦西和浦东。在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桥接纳苏州河后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45公里的滨江沿线横跨上海多个区域,涉及众多民生工程。在本案例中,为了更好地聚焦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细节,我们将选取上海黄浦江东岸陆家嘴滨江绿地开放空间进行重点介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陆家嘴沿江地区汇聚大量工厂。1990年设立浦东开发区后,沿江地区工厂逐渐退出,绿带逐渐形成,但是滨江沿线的公共空间任旧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地下管线网络错综复杂,堵点断点众多,公共服务设施欠缺等。2002年,上海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作真正开始启动,旨在延伸浦东开发开放效应,逐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品质。2014年上海市制定了《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探索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将黄浦江两岸地区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将上海最精华、最核心的黄浦江两岸开放给全体市民。2017年底,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两岸公共空间45公里实现贯通开放,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在此基础上,2018—2020三年时间里,从规划到落地,再到提升和优化,滨江两岸通过建设慢行系统,云桥搭建,增加公共设施等措施,使之成为城市居民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空间,形成城市生活与滨水空间的交织互动。围绕“还江于民、还景于民”的宗旨,实现以公众精神需求为导向的回归,城市文脉的回归。
本案例中,我们将聚焦黄浦江滨水沿岸城市生态公共空间营造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方面,即慢行系统、云桥搭建和便民驿站来进行详细介绍。
慢行系统的打造是提升黄浦江滨水沿岸城市生态公共空间的重要内容。慢行系统强调黄浦江沿线生态空间的全景体验,系统特色最重要的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漫步道,供市民休闲漫步,强调开阔亲水体验;其二,跑步道,大多数都用在休闲慢跑,强调穿越特色生态空间的体验;其三,骑行道,慢速骑行,强调串联各类活动设施和滨江生态绿色走廊。慢行系统在建设过程中紧扣三类标准,进行全景示范。第一类是尺度。跑步道3米宽,骑行道4米宽,合并道5米宽。第二类是材料。漫步道采用PC砖,跑步道与骑行道采用透水沥青。第三类是色彩。漫步道浅灰色,跑步道中国红,骑行道深灰色。
慢行系统让江河回归民众视野,总系统的建设风格可概括为三层水岸,全景观江。三种慢道分布在三层标高上,视线满足全景观江要求。低线m);高线m)。
云桥既是滨江沿线绿色生态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工程,也是慢行系统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本案例中我们将以上海泰同栈慢行云桥为例来进行重点分析。
在一些类似上海泰同栈码头的滨江沿线的关键节点上,云桥一方面打通原来滨江沿线在地理空间上的堵点和断点。另一方面,云桥将滨江生态绿色空间中的慢行系统的漫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的三股人流汇聚在一起,让大家在沿江生态绿色空间景观带中,交织穿行。慢行云桥通常由步行桥和骑行桥两座桥体汇集而成,单体桥面宽度大致在4米左右,两桥合并处桥宽约6米。流线形的桥体走势与黄浦江中船只驶过留下的蜿蜒水痕相呼应。围绕泰同栈码头的生态空间营造,码头原来的历史风貌不仅得以保存,并且通过滨江生态绿色空间提升及其基础设施完善,让城市居民在历史记忆和现代生活中穿梭、休憩和运动。
滨江沿线在生态绿色空间营造和品质提升过程中,为公众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是一项重要内容。22座望江驿的植入很好地贴合公众的诉求,用有温暖的空间承载多维度需求,使滨江生态绿色空间更具吸引力。望江驿不仅有一定的颜值,巧妙地融入到了整个滨江生态空间中。此外,合理的流线和功能安排,给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自在。
望江驿具备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例如,公共厕所、公共休息室、公益讲座、亲子互动及诸多便民设施(自动售卖机、借雨伞架装置、信息发布栏等)。望江驿在建设时特别注重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贴合关系。房子一般会建在滨江沿线比较显著的位置,场地处于骑行道和漫步道之间。同时,从场地看出去的视野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开阔,房屋建筑结构以钢木混合、木结构为主,景观墙面都使用大块落地玻璃,让望江驿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的生态空间完美融合。
未来,望江驿将会与公众有更多的互动,让其变成一座城市客厅。在整个滨江生态绿色空间中,望江驿的存在让公众找到了一个特殊的节点空间,让城市“会客厅”在滨江沿线成为现实,让大家能坐在望江驿的长条椅上休憩停留;也能让大家坐在小桌旁,点一杯咖啡,和朋友尽情的畅聊;能够在这里为大家提供公益讲座,让大家在闲暇漫步者获取知识;能够让小朋友和爸爸和妈妈在一起游戏,让亲子互动的欢声笑语在黄浦江畔回荡;能够让大家在为自己的手机充电的时候,拿起一本书架上的杂志,静静地阅读。
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黄浦江在工业时代创造了现代城市发展史上的辉煌。两岸地区密集分布的码头、工厂、仓库推动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江海枢纽港和制造业基地。100多年来,这条黄金水道一直履行着工业生产、运输、仓储、交通等功能,为上海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到了新的发展时代,工业时代建设的码头、仓库陈旧落后,沿江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合理的布局等诸多问题,与整座城市的发展定位极不匹配。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
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的打造实际上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效果有限。历史遗留问题多,滨江沿线横跨多个区级政府和众多职能部门。虽然区级政府对各自辖区所在的滨江沿线有不同层面的规划和实施,但是在整个上海市级政府层面,全局性的可行性规划启动较晚,2000—2015年近15年的时间里,滨江两岸的开发主要聚焦在经济社会维度,对绿色生态空间的营造力度相对较弱。《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其实就是从上海市级层面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可行性论证,并制订了详细的行动计划,统筹协调各个政府部门。2018—2020期间在之前三年行动计划成果的基础上,让规划成为现实,并根据公众的需求不断的完善和迭代。
在过去,滨江沿线区域被众多建筑、工厂、码头等阻断,缺乏连续顺畅的滨水慢行系统。原有的部分道路人行步道和骑行道没有做清晰的分离,致使整个道路空间的使用非常混乱。随着城市居民对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品质要求的逐步的提升,滨江沿线要一直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质量及其品质,特别是慢行系统的建设和优化,为此,2015—2020五年时间,从慢行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到配套设施完善及服务品质提升,将步行道、跑步道和骑行道三类慢行系统有机融合,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黄浦江沿线生态公共空间功能相对单一,缺乏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难以激发公共空间活力。由于缺乏必要的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人们较难长时间驻足其间。滨江沿线,除了江景和绿植,居民也需要有固定的场所和公共活动空间来进行互动交流,停歇休憩,这些配套设施的缺乏极度影响了滨江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为此,类似望江驿的设计,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此外,儿童活动空间及其配套设施,老人锻炼场所及其配套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都能为不同的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多样化的功能设计和公众的参与互动成为滨水空间活力和品质的重要保障。
黄浦滨江是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但随着沿江工业的迁移、码头的停运使沿江出现许多闲置土地以及封闭的滨水空间,对滨江两岸的转型发展及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滨江生态绿色空间的贯通为上海城市居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也将黄浦江滨水沿线的可持续发展置于首要地位,并着重关注了城市、文化、生态与滨水空间的重新结合,尊重黄浦江沿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打造和品质提升,不单单是政府行为,还需要城市居民、非政府组织、企业等不同利益群里的参与和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完成江河的回归,回归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里。
黄浦江滨江沿线生态绿色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的建设及其品质提升之所以得到了城市居民的普遍认可,是因为从设计、实施到优化,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考虑了滨江沿线生态环境的绿色基底,另一方面也对居民需求充分考量。连续性、便捷性和舒适性是慢行系统模块设计及其优化的根本原则。居民在享用滨江生态绿色空间的过程中,大家的需求是多样的,有人喜欢漫步,有人喜欢跑步,有人喜欢骑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论距离长短,时而驻足停留,时而坐下休息,时而把单车停靠在路旁,动静之间,大家在这个公共的生态空间里获取到了自己的那份喜悦和满足,这也许就是城市温情之处。
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不应该是一个“花架子”,也不应该是一个“形象工程”,我们该真正赋予它内涵和活力。除了生态环境的营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外,空间品质的提升重点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重塑便民亲民的活力滨江空间,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设置便民基础服务设施,合理地布局各类休憩广场、市民活动空间,为多样化的活动提供舒适的场地。此外,服务的供给也需要与时俱进,随信息时代大家对移动互联产品的不断依赖,网络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例如Wi-Fi、充电宝、电子阅读器等现代服务也要一直优化完善。(来源:市精致城市建设办公室整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鲁新网备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鲁B2-2014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