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到试点再到全域推进十年实践打造水弹性城市“武汉样板”
时间: 2024-06-10 09:14:03 | 作者: 欧宝官方体育网页版
11月1日以来,第七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其中首次特别策划的水弹性城市建设展,将武汉在水弹性城市建设十年实践中的累累硕果,以展板、视频、模型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展示,引来不少业内人士和老百姓的点赞。
十年实践,步履铿锵。从概念到试点,再到系统化全域推进,一直在优化城市水环境、提升城市水安全,形成了水弹性城市建设的“武汉样板”。
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市城建局获悉,按计划,今年武汉近四成建成区将化身“会呼吸的海绵”。城市有“弹性”添“韧性”,江城市民尽享水弹性城市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
过去,江河纵横、湖港交织的武汉,“优于水”的同时也“忧于水”。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提出建设水弹性城市,这为武汉市解决自身水问题,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了新的治水思路。
同年开建的武汉园博园,正是武汉水弹性城市建设的起点。在探索与实践中,园博园贯彻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将水景观与海绵措施完美结合,构建完备的水净化、水循环、水利用体系,不但可以留住近七成雨水,还能抵御“50年一遇”级别的暴雨。
这块弹性十足的“巨大海绵”,随着2015年园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水弹性城市建设的“武汉经验”蜚声全国。也正是这一年,武汉市成为首批(16个)全国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
借助国家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武汉市按照“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思路,遵循“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以汇水分区为单元,集中成片向全市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
武汉市水弹性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站介绍,推进过程中,武汉构建了一套全市“一盘棋”的水弹性城市规划体系,完善了水弹性城市建设全过程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了水弹性城市规划及设计审查机制,并探索出水弹性城市建设成效评估机制,涌现出青山江滩、钢城二中等一批“海绵”代表项目,被编入全国第一批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案例,将“武汉经验”列入全国推广模式。
进入“十四五”,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从无到有”转变成了“从有到优”,正式由试点走向全域。
围绕13个三级流域,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295.8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今年,这一数据将被刷新为350平方公里。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近四成建成区将化身“海绵”,让江城“呼吸吐纳”更通畅,一个更具韧性的城市生态格局正在不断形成。
十年实践,从点上开花到全域拓展,武汉海绵化建设的脚步愈发坚实有力。海绵城市正不断从理念落地成为实景,变成市民群众可观可感、触手可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11月14日,冬日暖阳下,长约5公里的南干渠游园如同青山区的一条绿色丝带,横跨4个街道22个社区,不少居民在此晨练、跳舞、游玩。
“这里改造后,再也没出现过一踩一脚泥的情况了。”家住青山区110社区的胡婆婆和记者说,“新增的活动区都铺了透水砖,雨停后地面没积水,这让我和跳广场舞的姐妹们不论天晴下雨都有了好去处。”
南干渠游园管理处负责人方雄介绍,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PPP项目子项目之一,海绵化改造后的南干渠游园开放已有5年时间,园区重建设也重运维,因此从“龙须沟”变身市民争相打卡的宝藏公园后,其颜值和功能一直“在线”。
该项目在“中国特色海绵样板”评选中荣获“景观样板”奖项,还获得欧盟环境专家组、英国污水治理机构等称赞,不仅为中国也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海绵治理智慧。
位于武昌杨园北部临江片区的德平路,是联系临江大道与和平大道的一条重要交通干道,曾被原武九铁路北环线“斩断”为一条“断头路”,如今已一跃成为武昌区首条高标准海绵城市示范道路。
走在德平路马路两旁的人行道上,记者感受到这条全长800多米的道路,处处藏有海绵巧思。60米宽的道路,有30米都被用来打造海绵景观带,通过透水铺装、景观绿化、滞留塘、旱溪、蓄水模块等多种途径,打造“海绵化”景观生态廊道。
据介绍,该道路采用一体化净水模块过滤设施,净化雨水并用于绿化喷灌和浇洒,充足表现“交通、人、环境、资源节约、生态安全”的设计理念。
“以前是下雨一脚泥,晴天一身灰。”在该片区居住了20多年的邓同胜笑着说,“现在道路旁有口袋公园,过马路就是江滩,感觉就像住在公园里一样,真是蛮舒服。”
走进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地铁·盛观尚城小区,记者看出这一新建小区里的路面铺装非常考究:刷黑的车行道为透水沥青,人行道上铺设透水砖,间隔配有生态植草砖,儿童游乐区采用现浇彩色砂基透水材料。
再看绿化带里,通过场地“微整形”,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旱溪与生态景观相结合,实现雨水自然渗透、调蓄错峰、生态净化。
该小区物业的刘经理经历过多场武汉暴雨“洗城”,2021年进入该小区后,对武汉在水弹性城市建设上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以前一下暴雨就提心吊胆的,担心地下车库积水被淹。现在不一样了,大雨时,路面来不及渗透下去的雨水会流入绿化带,再进行滞留、蓄水。透水铺装的路面,雨停后很快就干了,完全不影响居民出行。”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海绵城市建设水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主任张翔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武汉在水弹性城市建设中大有可为,但仍面临不少挑战。
他指出,水弹性城市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构建健康城市水循环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但其理念尚未普及,对水弹性城市的理解还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等现象,对水弹性城市缺乏科学的认识。“武汉市城建局通过武汉设计双年展,既回顾了十年建设成果,也向老百姓做了一次大型科普,是一个值得点赞的举措。”
张翔强调,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行业和专业,从组织架构到顶层设计,未来仍需多个主管部门协调配合;海绵城市与建筑学、水利工程、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等众多学科紧密相关,在科学研究和人才教育培训方面,需要加强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结合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对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利用,构建兼具武汉本土性和国际化的海绵系统,助力城市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张翔畅言,可以期待,随着海绵城市的建成,自由呼吸、回归自然的海绵理念将释放出巨大的福祉,不断的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